民俗雕塑的形式应和内容相统-民俗是地域性很强的风俗习惯。 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同时,以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居住
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心理需要,经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一致性,这一致性便是民俗的真实写照它平凡朴实,却集中了衣食住行等
"生活技术”的精华和智慧。艺术之根源于生活。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应以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内容和形式是
矛盾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 式服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需要什么样的相应形式来表现。
长期以来由于利益的驱动或某些原因,雕塑创作人员对民俗雕塑语言的现代化探索不够,对西方雕塑的民族化转换认识不足,其作品不仅不能在
世界艺术格局中确认自身,也不能被民族文化所认可,造成民俗雕塑千雕一面,千城一 雕的尴尬局面,这种情况大大阻碍 了城市的民俗风情文化的
传播,会对城市的形象工程大打折扣,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民俗雕塑是艺术品,必须具备艺术的独特性质。
民俗文化雕塑形式美的问题的确应该让雕塑家和城建设计家们去探讨。中国传统艺术扎根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
了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是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包括学养、立意、气韵、经营、程式、风格等一系列
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 又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较之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有着鲜明的民
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不仅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赏。